本書主要分為總論、各論、附篇三個部分,總論論述了毒性中藥的概念、歷史、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學科任務,以及毒效動力學、毒代動力學、影響毒性的原因、中毒原因及防治、毒性中藥的管理,從理論和技術上對中藥毒理學進行了總結;各論收錄164種毒性中藥,按藥效分類。每藥包括概述、毒性成分、毒性作用與機制、毒代動力學、毒性作用的預防、中毒救治;附篇論述中藥合用、中西藥合用對毒性及療效的改變。最后附錄常見術語縮略詞以便讀者查詢。
目 錄
總論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中藥毒理學的概念、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和學科任務 /3
第二節 中藥毒理學史與“毒藥”相關概念的演變 /6
第二章 中藥毒效動力學/10
第一節 概述 /10
第二節 中藥毒性的發生與發現 /11
第三節 中藥毒性特征與常用參數 /13
第四節 中藥毒性作用 /14
第五節 毒性中藥對機體的作用方式和致毒機制 /16
第三章 中藥毒代動力學 /27
第一節 毒性中藥的體內過程 /27
第二節 毒性中藥體內藥量變化的時間過程 /33
第三節 中藥安全性評價中的毒代動力學研究及其應用 /36
第四章 影響中藥毒性的因素 /39
第一節 藥材因素 /39
第二節 機體因素 /41
第三節 環境因素 /42
第五章 中藥中毒原因及防治/44
第一節 中藥中毒的原因 /44
第二節 中藥中毒的預防 /45
第三節 中藥中毒的診斷 /51
第四節 中藥中毒的救治 /54
第六章 毒性中藥的管理/57
第一節 毒性中藥的分級 /57
第二節 毒性中藥的分類和種類 /59
第三節 毒性中藥的使用 /62
各論
第七章 解表藥/71
麻黃 /71 細辛 /73 蒼耳子 /74 薄荷 /76 柴胡 /77
第八章 清熱藥/80
天花粉 /80 黃連 /81 龍膽 /83 苦參 /85 藤黃 /86
山豆根 /87 北豆根 /89 鬼臼 /90 金銀花 /91 重樓 /92
穿心蓮 /94 大青葉 /95 板藍根 /96 青黛 /97 蒲公英 /98
野菊花 /99 魚腥草 /99 白頭翁 /100 半邊蓮 /101
半枝蓮 /102 熊膽粉 /104 千里光 /105 鴉膽子 /106
四季青 /108 青蒿 /109 白薇 /111 三顆針 /112
臭靈丹草 /112 飛揚草 /113 苦木 /114
綿馬貫眾(附:綿馬貫眾炭)/115 紫萁貫眾 /117
第九章 瀉下藥/118
大黃 /118 蘆薈 /121 番瀉葉 /122 火麻仁 /124 甘遂 /125
京大戟 /126 芫花 /128 商陸 /129 巴豆(附:巴豆霜)/130
牽牛子 /132 千金子 /133 蓖麻子 /135
第十章 祛風濕藥/137
雷公藤 /137 昆明山海棠 /139 防己 /140 鬧羊花 /141
威靈仙 /143 眼鏡蛇 /144 蘄蛇 /145 徐長卿 /146
青風藤 /147 兩頭尖 /148 金鐵鎖 /149 丁公藤 /150
地楓皮 /151 兩面針 /152
第十一章 芳香化濕藥/154
厚樸 /154
第十二章 利水滲濕藥/156
澤瀉 /156 香加皮 /157 澤漆 /159 關木通(附:廣防己、青木
香、天仙藤、馬兜鈴)/160 虎杖 /163
第十三章 溫里藥/165
附子及川烏(附:草烏、雪上一枝蒿、關白附)/165 吳茱萸 /170
花椒 /172 丁香 /173
第十四章 理氣藥/175
川楝子 /175 薤白 /177 青皮 /178 九里香 /180
第十五章 消食藥/181
山楂 /181 萊菔子 /182
第十六章 驅蟲藥/184
使君子 /184 鶴虱 /185 南鶴虱 /186
第十七章 止血藥 /188
蒲黃 /188 三七 /189 艾葉 /191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藥/193
莪術 /193 三棱 /194 川芎 /195 延胡索 /196 丹參 /198
小葉蓮 /199 急性子 /200 桃仁 /201 益母草 /202
馬錢子 /203 土鱉蟲 /205 水蛭 /205 斑蝥 /207
紅娘子 /208 青娘子 /209
第十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210
半夏 /210 天南星 /212 白附子 /213 大皂角 /215
黃藥子 /216 桔梗 /218 苦杏仁 /219 葶藶子 /221
白果 /222 洋金花 /224 天仙子 /225 華山參 /226
第二十章 安神藥/228
朱砂 /228 遠志 /230
第二十一章 平肝息風藥/232
羅布麻葉 /232 鉤藤 /234 天麻 /235 全蝎 /236 蜈蚣 /238
牛黃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