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內經》文化研究
第一章《內經》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2
第一節《內經》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2
第二節《內經》時代的哲學觀念背景5
一、 整體觀5
二、 恒動觀8
三、 辯證觀9
第三節《內經》時代的人文精神背景12
一、 人文精神12
二、 自然精神14
三、 中和精神17
第二章《內經》的文化淵源及價值研究21
第一節《內經》文化內涵探析21
一、 文化的含義21
二、 中醫藥文化及《內經》文化的含義25
第二節《內經》文化淵源探究28
一、 《內經》成書的時代背景28
二、 《內經》文化思想溯源29
第三節《內經》文化價值探討72
一、 為構建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文化基礎72
二、 直接影響了中醫學思維方法的形成74
三、 百家爭鳴的先秦文化啟迪中醫學術的多學科發展76
四、 適應和促進未來醫學的發展80
第四節《內經》文化思想引發的思考83
一、 從醫學的特殊性看重視文化的必要性83
二、 作為醫者需要文化的滋養84
三、 中醫人需要文化自覺85
第三章《內經》的自然科學成就86
第一節天文學成就86
一、 宇宙結構觀86
二、 天體運行87
第二節歷法學成就88
一、 授時方法和工具88
二、 季節的劃分88
三、 十月太陽歷89
四、 太陰歷89
五、 陰陽合歷89
六、 五運六氣歷89
七、 九宮八風歷90
第三節地理學成就90
一、 東南為陽,西北為陰90
二、 五方說和九野說91
第四節氣象學成就91
一、 大氣及其運動91
二、 氣候變化91
三、 五運六氣的天氣預測92
第五節物候學成就93
一、 物候周期規律93
二、 歲運與物候93
三、 決定物候變化的因素94
第六節數學成就94
一、 “數”的基本內涵94
二、 《內經》以數學模型建構中醫學理論框架94
三、 度量生數96
第七節金屬冶煉成就96
第八節農學成就97
第四章《內經》“和”思想研究98
第一節“和”的涵義99
一、 “和”義考釋99
二、 “和”的內涵100
第二節先秦“和”思想淵源102
一、 “和”思想產生的社會基礎102
二、 先秦“和”思想述略103
第三節《內經》“和”思想探析114
一、 《內經》天道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4
二、 《內經》天人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6
三、 《內經》人事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8
四、 《內經》生命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9
第四節“和”思想的評價與反思127
一、 “和”思想的文化價值127
二、 “和”思想的醫學價值128
三、 “和”思想的反思130
附: 《內經》“和”思想在醫療實踐中的豐富與發展132
一、 仲景之“和”思想及“和”法研究132
二、 仲景后“和法”的流變135
第五章《內經》思維方法研究139
第一節基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經驗思維139
一、 經驗思維的概念139
二、 經驗思維與《內經》理論體系的建構140
第二節以天人合一為理念的整體思維145
一、 天人合一觀與整體觀145
二、 天人合一觀與方法論146
三、 天人合一觀與價值觀148
第三節著眼于事物關系的關聯性思維150
一、 關聯性思維的產生150
二、 關聯性思維在《內經》中的應用150
第四節以“象”為思維元素的象數思維152
一、 取象思維153
二、 運數思維156
第五節基于基本模式推演的推理方法158
一、 《素問·三部九候論》模式推理159
二、 漢代中醫癲病認知模式160
三、 《內經》理論建構的異級同構模式推演162
第六節富有特色的辯證思維方法165
一、 中和觀165
二、 常變觀165
第二篇《內經》學術
理論研究
第一章《內經》學術體系研究170
第一節關于學術體系的爭論170
第二節從方法論研究學術體系的架構171
一、 對《內經》學術體系架構的研究171
二、 探尋《內經》學術體系的特征172
三、 分析《內經》學術體系的發展173
第二章《內經》陰陽理論研究175
第一節陰陽的淵源175
第二節陰陽的含義研究176
一、 抽象之陰陽176
二、 具體之陰陽177
三、 陰陽二氣178
第三節陰陽理論的內容研究179
一、 陰陽的對立制約性179
二、 陰陽的互根互用性179
三、 陰陽的消長平衡性180
四、 陰陽的相互轉化性181
五、 陰陽的升降性181
六、 陽的主導性182
第四節陰陽理論的應用研究183
一、 人體正常生理及相關方面的應用研究183
二、 疾病狀態及相關方面的應用研究184
三、 養生方面的應用研究186
第五節對《內經》陰陽的評價研究188
一、 合理性188
二、 局限性188
第六節現代科學關于《內經》陰陽理論的研究189
第三章《內經》五行理論研究191
第一節五行的淵源191
第二節五行的概念192
一、 宏觀的概念192
二、 具體的概念194
第三節五行理論的內容194
一、 五行的性質194
二、 事物的五行配屬195
三、 五行的關系196
第四節五行理論的運用198
一、 解釋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特點及與自然界的聯系198
二、 指導臨床診斷、判斷疾病的傳變和預后199
三、 指導疾病的治療200
四、 概括體質類型200
第五節五行與陰陽的關系201
第六節五行理論的評價研究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