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邊防海島的生動愛國主義課程
發布時間:2015-04-07 14:54:05 發布者:社團支部 閱讀數次:3386 次
青年員工曾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座談會中提到,希望社里多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增進青年員工的感情。新一屆團支部成立以來一直在思考如何開展一次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來實現青年員工的期望。
本次活動由團支部委員自助安排,在沒有導游和旅行社幫助的情況下考驗團員青年的吃苦耐勞和組織協調能力。自助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是大量的,團員青年主動提供物資、線路、攝影、藥品、飲食等幫助。社黨委、社行政大力支持出游活動,黨委書記周建國、社長毛文濤、工會主席魏曉峰給予了極大的物資和精神援助,魏曉峰和王剛為團員召開了行前安全事項提醒會。
在大家的殷切期盼中,5月8日團支部順利踏上了東行的旅途。經過車船輾轉,團員們克服暈船的困難,相互扶持,終于來到了夢想中的東海海島,看到了祖國遼闊的東海海域和豐富的海島資源。東極島上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記錄了東極島島民在革命戰爭時期浴血奮戰直至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也鐫刻了和平年代駐守海島獻身海防事業的官兵事跡。團員青年瞻仰了烈士紀念碑,向海島英雄鞠躬致敬,合影留念。祖國疆域遼闊,有幸看到東海上一個個島嶼的海軍駐軍和邊防海哨,讓大家對愛國又有了新的理解。這些駐守海島的官兵讓我們的領土主權得以維護,讓島民和游客可以安居樂業,平淡的小島上有著安全和平的環境。
團支部帶著大家參觀了東極島歷史博物館,這里記錄著一個不為世人熟悉的二戰時期的感人故事,直到2005年浙江省檔案館將這組大約60年前的珍貴歷史檔案公開披露,大家才了解“里斯本丸”沉船事件。1942年“里斯本丸”裝載著日軍換防官兵以及1816名英國戰俘,航行至舟山東極(青浜島)外海時,被美國潛艇用魚雷炸沉,日軍不但不放戰俘出來,反將艙門緊封。在逃生過程中,各種慘狀無法形容,戰艦上的日軍還不斷槍殺落水戰俘,10月2日上午該船沉沒。許多青浜島、廟子湖島的漁民親眼目睹了慘烈的情景,于是東極島上的198位漁民,出動的46艘漁船先后出海65船次進行營救,漁民搖著破舊的小舢板在大海里搜尋,奮力救上了384名英國戰俘。72年前,漁民只住著草房,吃著番薯,常年半饑半飽、三餐不濟,可是慷慨的漁民自愿贈送出衣衫,拿出珍藏的雛蛋和魚干來招待稀客,傾其所有,英國戰俘在東極島上過了一夜,和漁民們結成了生死之交。而這一切都被日軍看到了,日軍上島搜捕,抓走絕大部分英國被俘人員,僅有詹姆斯、伊文思、法倫斯3位英國人被當地漁民唐如良藏匿得以逃生,之后輾轉重慶,向世界講述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把日寇屠殺戰俘的暴行公諸于天下。之后他們三人由國民政府轉交給英國駐華大使,劫后余生,回到了英國。東極島民這一壯舉成為二戰亞洲戰場上一幕感人的故事,三名幸存的戰俘多年后仍含淚感激這些樸實善良的漁民。
看完了博物館的紀錄片,團員們受到了震撼,一個小漁村,一個小海島,這些樸素的島民是如此愛憎分明,善待盟軍,這種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感動了大家。東極島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幫助青年員工了解海島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民俗風情,團員青年通過飽覽祖國東海的壯美風景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對保護生態環境、禁止過度海洋捕撈有了深刻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革命先烈、愛國志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加深了團員對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艱苦奮斗歷程的認識。
科技社團支部
2014年5月15日
